在國外金屬防撞桿的設計及其使用目的,是於車輛保險桿前方加裝金屬材質的支架,其目的是當車輛撞擊動物(鹿、牛、袋鼠)時用來保護車輛的,通常於郊外行車時使用。對於車輛加裝防撞桿部分,在新加坡是明文禁止的,因為當不小心撞到行人時,將會加重對行人的傷害。另外依韓國及香港等地區之研究報告顯示,安裝金屬防撞桿將會造成行人更大的危害,其影響範圍將包括小孩及頭部等,引發高度危險,該研究並提議應盡快限制金屬防撞桿之安裝。在歐洲部分,車輛製造廠商已同意禁止安裝金屬防撞桿,並於2002/1/1全面實施。
相較於乘員受傷(主動安全及被動安全)而言,行人於整個交通環境亦屬弱勢的一環,在車輛事故中所佔非常高之受傷比例。在過去之汽車研究中,乘員保護一直是研究的核心內容,經過幾十年發展與研究,乘員的保護技術已得到相當程度的提升,且已於車輛上廣泛的運用,使得乘員在交通事故中的生存機率、傷害程度得到普遍改善。相較之下,行人保護的安全技術發展較慢,但是,這個存在的問題已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目前,在有關行人保護的研究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另一部份,由於行人與車輛碰撞事故發生前存在相對運動,行人的運動軌跡以及相對應之傷害機轉,相較於典型碰撞環境下受約束之車內乘員複雜的多,因此,在車輛安全設計初期,較難提供有效驗證手段。
經由國外的研究發現,行人車禍以年齡層區分以5~9歲孩童及60歲以上老人為主,以受傷部位區分以頭部及腳部佔30%為主,歐盟法規要求測試項目為上下肢對保險桿的衝擊及孩童及成人頭部對引擎蓋之衝擊,同時這將是行人保護初期發展關鍵。
金屬防撞桿本身是鎖附在車體車架上,故在較輕微車碰車事故下,的確能減少車輛損壞程度,一般適用於越野或特殊考量情形下使用,對於人口密度高及具高度人車混行交通狀況國家,恐不建議加裝使用。